第121章 施耐庵与他的水浒传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1587 字 2个月前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约 1296 年出生于江苏兴化(今属盐城大丰白驹镇)。明洪武三年(1370 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佑元年(1314 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 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 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但因官场黑暗,他耻于同流合污,在任上只干了两年,便愤然辞官。

后来施耐庵参与了张士诚的起义,为其出谋划策。

张士诚在白驹场一带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中幕僚。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在军中与卞元亨等义军将领交往密切,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

后来,因张士诚逐渐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其他部下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

施耐庵还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悲痛之情。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的动荡、人性的复杂以及权力的争斗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施耐庵离开平江,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他游历四方,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愿望诉求。 为避祸隐居乡间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潜心研究创作。

施耐庵在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他在该地隐居并进行文学创作,指导学生罗贯中撰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作品。

施耐庵凭借自身丰富的阅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早年积累的深厚知识,开始潜心创作《水浒传》

施耐庵曾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受其启发,明白了做学问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后来提笔写了“耐庵”二字贴在门楣上,外人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他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施耐庵善于观察社会,从生活细微情节中获取灵感。他在写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情节时,为了把打虎情节写得生动逼真,曾多次到深山中寻访打虎猎户。加之正好看到大宅里村后目睹庄丁武阿二与黄狗的互动,并有了武松打虎这生动的情节。

施耐庵还精于诗曲,有一些作品传世,如套曲《秋江送别》、顾逖诗、赠刘亮诗等。

《水浒传》其中的许多地名取自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家庄就是现实中的祝塘镇。他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经常教学生画画,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形态各异的人物画,这些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的原型。

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及时雨宋江、智勇双全的吴用、刚猛不屈的武松、直率鲁莽的李逵,在梁山泊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