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在那个时候蔡国珍的做法是相当冒险的,也因此他的仕途一直不顺,遭到了严世番的打压报复。
最后的官职自然不好,被任命去了南京担任刑部主事,之后迁福建提学副使。
在那个时候的福建,可不是个好去处,兵荒马乱的。
蔡国珍也因此萌生退意,利用母丧,他干脆就回到老家再不出仕,只是纵情山水。
魏广德回乡丁忧,这些回到江西的官员都先后来吊唁,对这个几乎都忘记的人,魏广德见面时只觉得眼熟,差点就没认出来。
魏广德打算先给这些人寻摸个好的去处,然后给他写信,安排他们出仕,不要继续憋在江西了,自己这里太缺人了。
不过对于最迫在眉睫的还是补充阁臣一事。
现在内阁就他和张居正,还需要辅臣入阁,帮忙处理政务。
这几天的日子,着实难过,魏广德是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
距离内阁最近的官员,无疑是礼部尚书无疑,现任礼部尚书吕调阳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榜眼,初授职翰林编修,也是一直在翰林院到内阁这条康庄大道上稳步走来的人。
当然,速度没有魏广德升的快,但也不慢。
吕调阳,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吕调阳性格温厚,办事公道,从不拉帮结派,也是魏广德能勉强接受的入阁人选,就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祖籍。
和魏广德老友曾省吾类似,曾省吾是从湖广乡试杀出来,过的会试,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而祖籍是在江西。
这个吕调阳虽然是广西乡试中脱颖而出,但他的祖籍却是湖广武昌府大冶县,和张居正多多少少都算是同乡。
不要觉得同乡、同年这些关系不重要,实际上这就是这个时代官员之间远近亲疏最重要的,即便是到了后世依旧如此。
至于其他的,吏部本能的魏广德就不会考虑,礼部那边是王希烈和诸大绶,多多少少还是资历差点。
而且这两位,对诸大绶,魏广德本能的就不想起用,因为这个人和自己虽然是同年,但或许因为身份尴尬的原因,所以两人交际已经不多。
王希烈本该是魏广德极力推荐入阁的人,但是王希烈这里却有一点点问题。
当初王希烈入礼部右侍郎还是魏广德帮他争取的,但是到最后,王希烈却没有一点感恩的心,还拿着前辈的身份想压魏广德一头。
或许和诸大绶的原因相似,诸大绶是因为作为那一科的庄园,结果升官还没有魏广德快,所以多少有点不待见他。
而王希烈是南昌府人,和魏广德是老乡,本该同舟共济,但是王希烈却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按说算是魏广德前辈,所有有点拿捏架子的意思。
即便魏广德让朱衡私下里提醒过他,可王希烈依旧如此,或许是年岁大了听不进劝,也不愿意在魏广德这个年轻官员面前低头。
也许他觉得,他也是行走在入阁道路上的,并不需要魏广德的帮撑也能够入阁吧。
对这样的人,魏广德能让他入阁才怪了。
别王希烈入阁后,处处不帮自己说话,反而帮着张居正,那才叫搞笑。
好吧,他就是任人唯亲,眼睛只盯着身边亲近之人。
吕调阳和张居正关系,貌似也不比其他人亲近多少,至少魏广德是这么认为的,以他为人处世来看,应该不会无条件倒向张居正才是。
只不过,升迁吕调阳的话,那礼部尚书又空出来一位,是升迁王光烈和诸大绶还是另外安排人顶上,魏广德又陷入两难。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在府中养病,可同样也和他做着同样的事儿,那就是拉谁入阁,空出来的官职要怎么安排,让谁上。
和魏广德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是内阁要补人,而且他们都同时选择了吕调阳。
和魏广德选择他的理由类似,吕调阳为人比较正直,办事也公正,而且就张居正所知,吕调阳和魏广德除了当初在礼部有交集外,就再也没其他联系了。
这样的人,他能放心使用。
当然,吕调阳的祖籍也是一个加分项,最起码可以保证吕调阳在内阁里能够表现的稍微更加亲近自己才是。
同样的,张居正也面临着升迁吕调阳后,谁可以接任礼部尚书这个位置犯难。
王希烈和诸大绶,一个是魏广德老乡,一个是他同年,这两个人他都不想支持上位。
于是乎,看似就是临门一脚的关系,但是他们两人却终身不得寸进,只能致仕在侍郎位置上。
感觉经过两天在家休息,身子骨好了不少,轻快多了,张居正打算明日一早就回阁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