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邓瑜的考察日记(4)

【在四月十九日的大谈判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林”会多次叮嘱我们:“千万不要看着希羽组众人的年龄,而认为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远不如你们。从每一位希羽组的成员可以查到的资料情况来看,除了还在读书的四人之外,其他人要么是魏思瑜这样老练且擅长英语的、年轻的老资历,要么是秦若华这样的年轻研究生。即使是在读书的沈涵曦,也能在到岗后的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能以外国籍的身份得到夏希羽的完全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绝不一般——不是革命友谊或者简单地用某种情感可以概括的。”

——邓瑜,1981.4.20】

夏希羽给出了自己的个人意见:由于我国的近代史带来的无数惨痛回忆,比格氏(1928年出生)更年长的苏步青(1902年出生)这样的老一辈学者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他与我国的中生代数学家——陈景润教授(1933年出生),以及新生代的夏希羽(1961年出生)他本人一样,更多地都是为了国家而从事数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无国籍的格氏更多的则是为了数学本身而工作。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出现这样的人,也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水平的天才。

夏希羽还指出:对于这些纯粹的数学家来说,物质世界仅仅是幻象,只有精神世界才是永恒的——这可能会导致他选择宗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绝对不会让他失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格氏和其他类似的大数学家一样,他们只需要一支铅笔、几张白纸或者黑板,最多加上尺规和计算器,就可以凭着自己超人的头脑,在纯粹数学的象牙塔中雕镂出一个辉煌的天地。

我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理念,但我必须承认,在夏希羽花一个半小时给我科普了格氏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之后,我至少能理解夏希羽自认为自己在数学界的地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他的原因——夏希羽目前的开创性贡献只在数论、模糊数学和非传统决策理论(决策优化)方向,并且此生都将以后二者或它们的相关方向为主,而格氏则远远超过了夏希羽……保守地说,至少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夏希羽。

当天晚上,刘晓涵同学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并且和他们在房间里交谈了许久,最终三人在当天晚上十点后分别。刘晓涵的父亲已经得到允许,暂时回国担任翻译和报告撰写工作至少六个月。

……

1981年4月19日,星期日

这天中午,我们一行人如期参与了豪华的午餐会。我也有幸在午餐会后前往参与大东方会,为我的国家进行教育方面的谈判——根据前一天晚上与国内通讯时的要求,我被允许的累计额度是夏希羽和秦若华双重同意下的800万米刀加年化百分之五利息的贷款。

不幸的是,夏希羽的高等教育组的谈判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幸运的是,秦若华为代表的工业组的总体进程还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