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尼拉地区的地图,在座的高级将领其实都已经很熟悉了,从去年年中开始,国防部就已将地图分发到他们手上,以此作为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考。而随着掌握的情报信息越来越多,地图上的军事布防标注也越来越详细,如今挂出的这副地图上,更是连马尼拉港岸防炮台的位置和火炮部署状况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这些情报对于第一次踏足马尼拉的海汉将领们来说,的确显得弥足珍贵,否则他们还需在进军马尼拉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来查探敌军的部署,过程中可能还得付出一些伤亡的代价。而安全部提供的这些关键性情报,其军事价值已经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
“如果后面几天的天气状况良好,那么我们就按照原定的计划,先对巴石河入海口处的港口进行攻击。这一区域也是岸防炮台最为密集的地区,我们不会一上来就发动登陆,而是先由海军尝试在海岸上清理出一块登陆区域。如果行不通,那么我们会转换别的方案,另寻一处登陆地点。”
颜楚杰站起身来走到地图面前,向将领们说明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海汉军的打算其实说来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清理海岸线,实施登陆,然后攻打马尼拉城,但这套流程西班牙人应该也很清楚,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稍显落后,却占据了主场之利,还有诸多防御工事可以利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要与其斗智斗勇,尽可能消除其地利优势了。
颜楚杰继续说道:“如果天气状况变得恶劣,不利于我们发动进攻,那就先在甲米地驻扎下来。西班牙人虽然把这里的物资都清空了,但我们看了港口附近的营房倒是很不错,全是石头砌成,稍微改造一下当碉堡用都没问题。另外我们占领了甲米地,就可以更方便地对马尼拉进行封锁,也有了囤积物资集结部队的空间,我打算马上通知三亚,让大本营准备后续的物资供应,先做好在这里长期战斗的准备。”
海汉国防部制定的行动方案中,是以一鼓作气打下马尼拉为目标。考虑到出征时携带的物资和弹药数量都有限,而能否在马尼拉附近找到合适的地方建立前线基地也是未知数,所以国防部决定将整个行动的作战周期控制在二十天左右,即便最终没有攻下马尼拉城也能保有足够的余力撤回海南岛。
当然国防部的作战方案并不止这一套,这仅仅只是其中最保守的方案而已。事实上对于夺下甲米地港作为前线基地,乃至直接在马尼拉港登陆攻城,都有准备相应的行动预案。既然在突入马尼拉湾的第一天就已经顺利攻下了甲米地港,并且完成了事实上的占领,那么后续的战斗对海汉而言就多了一分缓冲的空间,不见得还需要将整个战斗行动压缩在二十天之内完成了。
将领们对颜楚杰的提议异口同声地表示了赞同,他们也并不希望把行动时间压缩得太紧,这样很可能会导致为了在限定时间内达成战斗目标而付出更多的伤亡。如果战斗伤亡过大,那这次行动对海汉来说就可能会得不偿失了。
虽然三亚与马尼拉湾之间的航程几乎需要横穿整个南海,但只要马尼拉湾这边有了稳定运作的港口,那要建立一条海上补给线也并不是办不到。当然了,为此海运部肯定又得向执委会申请一笔专项经费,来维持这条临时补给线的运作。不过这些事并不需要在场的将领们去操心,自然会有相关人员去与海运部进行交接,海汉这么多年的对外战争,早就在各部门间形成了一套默认的操作规程,无需将这中间的处理流程再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
当天夜间,残余的西班牙武装人员没有再尝试向甲米地半岛上的海汉占领区发动反扑。在进入马尼拉湾的第一天战斗结束之后,竟然是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安静夜晚。海汉军也得以稍稍放松一下紧张了一整天的精神和身体,抓紧时间休息。
但到了后半夜的时候,海上的风力忽然变强了不少,在海岸露天搭建的一些行军帐篷开始在大风中摇摆不定。指挥部发现天气状况突变,便立刻下令人员全部就近进入建筑物内暂避风头。
接近凌晨的时候,大风夹着雨水开始在马尼拉湾上空肆虐,即便海汉军对这种天气状况已经有所防备,但仍有许多临时住所出现了漏雨甚至是内涝的状况,导致一部分部队不得不冒雨转移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