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设计者的秘密

它在无形中激发了玩家的挑战欲望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游戏玩家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像是一场胜利,哪怕分数增加了一分,都会让玩家感到极大的满足。

这种设计精妙地利用了人的心理需求:挑战、自我提升、即时反馈,这些都是让玩家停不下来的关键。

《Flappy Bird》没有复杂的背景故事,也没有绚丽的视觉效果,玩家的注意力才会完全集中在那只像素化的小鸟身上。

在如此简化的游戏框架下,玩家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失败,每一次失败的痛苦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求胜欲望。

何诗逸在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课程中,最近刚好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研究。

他开始不自觉地将这些理论与自己在《Flappy Bird》的游戏体验联系起来。

看得出来,《Flappy Bird》这款游戏的设计者显然深谙心理学中“强化”和“奖励机制”的精髓,游戏虽然操作并不容易,但每次挑战失败后的重试按钮总是那么诱人,这就是经典的“延迟奖励”模型。

"这游戏开发者一定有心理学背景,甚至可能就是个心理学高材生。" 何诗逸突然笑了,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设计者的“秘密”。

何诗逸打开了一个专业群,和群友们分享他有关于《Flappy Bird》这款游戏的分析。

“你们不觉得吗?《Flappy Bird》看起来就是个极简游戏,但它其实利用了玩家心理中的挫败感与成就感的平衡。你每次觉得自己能飞得更远,但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失败,这种循环让人停不下来。”

看得出来《Flappy Bird》这款游戏是真的火了。

何诗逸抛出有关于《Flappy Bird》的话题没多久,很快就有人回应了何诗逸。

“学长,你也在玩这个游戏啊,我最近也在玩这个游戏,确实有你说的那种感觉,这个游戏确实是拿捏游戏玩家心理的,而且拿捏的还很到位,很少有游戏能这么直接地把人玩得死死的。”

“是啊,”何诗逸笑着说,“这游戏有点类似于我们学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失败会激发更强的动机去成功。越是难以达成的目标,越是让人上瘾。”

何诗逸的观点引起了很多潜水党的注意,有的也参与进来这场讨论。

而有的一时间不明所以,不过看得出来群友们似乎是在讨论《Flappy Bird》这款游戏。